什麼是中風?為什麼無法預防和治療?

西醫的Stroke被廣泛翻譯成『中風』,其實是不恰當的。中風現在被喻為腦血管毛病的總稱,此名詞來自中醫的風邪病症的替用,其實不是完全的正確。中醫有『風邪』一說,風邪泛指病程發展迅速,表現變幻無常,如中風患者捽然昏倒,不省人事;或蕁麻疹患者皮膚瘙癢,病處不固定,此起彼伏。另外,風亦有躍動的特性,因此將一些具有類似特性的症狀,如抽搐、震顫、眩暈等歸納為風邪所致。另有『內生風邪多因心、肝、腎功能失調所致,主要表現有暈眩,無力,神經性抽搐,視力模糊,及肌肉關節僵硬等。』因此在中醫『風被列為百病之長』。而西醫的中風卻只指腦血管出現問題所引發的症候。

西醫的stroke病因被分為兩大類,一指腦血管破裂,血液浸透腦細胞,引發後續性的腦細胞複雜的障礙,所引起的多種症候;另外一個是由此血管梗塞(心塊栓塞)如引起。這兩種病因所引發的stroke,預後都不很好,尤其是後者,更可能引發連續性的阻塞。另外有一種中風常被民眾和醫院所忽略的就是『暫時性腦缺血』(俗稱「小中風」),其病因和心絞痛的病因機轉相似,是由血管壁增厚硬化而來,血管內徑變小,一旦血壓不穩定(血液流量減少),或小感冒和過敏反應(粘膜增厚)時,會讓血流減少,以致『暫時性腦缺血』。如果這『暫時性腦缺血』時間過長,或發生頻率頻繁,就會有stroke的症狀出現。但由於具部範圍小,症狀輕微,部分症狀在血液流量恢復後,症狀也在復健後消失,所以被喻為『小中風』。也因此常被忽略其危險性。另一重被喻為「 不自覺型中風(silent stroke) 」,因為徵兆不明顯,其實已經中風了卻不自知,常因而延誤就醫,最常發生在老人家身上。因為中風的症狀卻不典型,通常是大腦皮質下的小血管堵塞,也許症狀輕,但卻可能是嚴重中風的前兆。

中風的症候(symptom)因腦部的浸害部位、多少、和範圍之大小。有輕重不一的分別。最常見的有捽然昏倒、不省人事、偏側麻癱、面癱(鼻唇溝周圍肌肉就會不協調,出現不對稱,嘴歪的現象)、嘴歪眼斜、手腳麻木無力、意識模糊、口齒不輕或雞同鴨講等明顯症狀。


以上前兩種發生前來得忽然,很難預防,然而後兩者雖然比較輕,但在目前醫學治療上也沒有很好的治療與預防方法。以『暫時性腦缺血』(俗稱「小中風」)血管壁增厚硬化的病因而言。脂肪在血管壁的堆積很難用藥物來清理,以現代最常用的藥物aspirin,它只對管內血液栓塞作破血溶解作用。但發生在管壁的增厚,aspirin不但功效不佳,更會在血管壁破裂時引起大規模出血,加重腦部傷害。因此在治療這類疾病時必須朝向清除血管壁的脂肪的用藥來思考,可惜的是目前尚未開發出有效的此類藥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子病歷介紹(一)—病歷數位化vs電子病歷

了解您的皮膚類型(一)

劇本寫作參考(一)---特洛伊--木馬屠城(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