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08的文章

電子病歷介紹(一)—病歷數位化vs電子病歷

圖片
病歷數位化和電子病歷到底有什麼差別呢?許多MIS人士認為把原來手寫的醫療過程記錄,利用電腦來輸入,並可以快速搜索,就是電子病歷最好的樣版。故在初期規劃上就朝這個方向衍進。然而當漸漸步入完全電子化後才發現許多不妥之處,因此在規劃電子病歷時就必須先完全了解電子病歷的涵義,進而把資訊技術引入,賦予病歷新的生命。以出院摘要(discharge note)而言,病患住院天數越久其摘要也就越難寫,醫生往往得花上半個小時的時間來完成。其主要是把住院期間的各種指標性的治療過程寫成摘要。數位化後這個動作變得較簡單,利用copy和paste的動作來完成,即使如此醫生也要花上很長時間去找尋欲copy的內容有那些。這樣的病歷並不能稱曰電子病歷,只能說是病歷數位化。真正的電子病歷,會因為之前資料都已經輸入,只要把欲作摘要的資料之criteria列出,系統理應快速慢我們完成。圖一中的Default Selection,醫師可以事先選擇欲copy之能內容,如Special Examination,Atypical Result,Special Procedure,Special Medication,Radiological Result,Problem List等。系統會預先把這資料copy到出院摘要的相關位置,而醫師再加以讀閱和修正就能快速完成。 圖一 Discharge Summary介面 除此之外原本紙本病歷做不到的事務,因為資訊科技之介入而可以做的更完善與清晰。所以資訊化後一些創新的呈現方式,用來加值資料呈現模式之就可以加完善,許多文字的資料應該利用視覺化之效果(visualization)來呈現,圖二中的SGPT連續檢查很多次,它就可以用line graph圖加以呈現,讓相關資料更能明顯的呈現宏觀的概念。另外圖三可以呈現出住院之宏觀整體地圖,透過點選方式就可以進入細微的了解每一個檢查項目,或每一天處治的方法,來呈現整個住院的治療過程。這樣之呈現是過去紙本時代所不能達到的。 圖二 連續SGPT檢查結果之line graph 圖三 住院期間整體治療之宏觀地圖

為何教育部Last Mile 計畫不見成效

那一天聽了一位同仁對Last Mile 計畫的精闢之分析後,乍聽之下滿有道理,但進一步思考後,淚水差點流出來,嘴邊的話欲吐卻遲遲無法出口,本想就此算了,但這星期以來,每每想起這件事就覺得太可惜,那天的討論,讓我終於找到了一個天大之發現,了解台灣這麼多大學為什麼一直無法步上國際百大的原因──百分之九十九之教授拿了經費卻沒有盡全力,沒有把學生之前途及未來當己任,缺少了作人應有之基本責任──幼吾幼於及人之幼。如果當老師沒為學生赴湯蹈火、盡所能,就不該誤人子弟;假如無法達成教育部的期望,就不該申請該計畫;Last Mile 計畫是一個偉大的期許,也是一個非常感人和有意義之計劃,錯根本不在這個方法不好,而是執行者沒有盡責,或許是沒有能力找到好的業界師資,也或許申請之初就只是為了那筆經費。 也許在某種專業,專任老師是非常強,我也贊同,可是學生不是永遠在作研究,他們畢業後面臨的是生存問題,而企業經營者在這方面才能真正為他們引導出路,老師和業界各有所長,不能一味認為只有自己是專家,而業界無法給學生學問,孰不知業界都笑學校之老師為「會叫之野獸」,並說:「他們只會作一堆只能貼在牆壁之研究」。就於某逢X大學所研發出來之Healthcare Sensor為例,在業界被當成世紀大笑話,和實際使用相差太大。如果說業界來的老師不好,那是課程規劃及負責人的問題,沒有找到適當人選,沒有應允內容需求規劃找到該專業領域之業者,說白了就是沒有經驗,沒有人脈,那就不該申請該項計畫,拿了錢草草應付,不但辜負了國家之美意,誤了學生,浪費公帑,也損了人格修為。 記得我實習某一天,看到學長幫一個喝得昏醉的病人縫合,他沒有使用麻藥,就問學長為什麼,學長說病人都昏了,酒本來就是最好的麻藥,那還需要麻藥。對啊!非常有裡,酒本來就是麻藥之一種!!就像某校在辦理last mile 課程,效果很差,已經有失敗的例,而提出我們不應該規劃類似課程,乍聽之下很有道理,與當初我學長之話有異曲同工的原理。有一天我也用了學長之方法,可是身旁的一位老護士問了我一句話:「假如那病人是您爸爸,您會不會用麻藥」,殺那間我非常慚愧,但也非常感謝那一席話,因為從此我就以那句話為戒,視病如親,把每一個病患都當作自己至親來處理,因此才有身體無法承受而離開醫界之壯舉。今轉入學術界,每每聽到許多老師對學生有不盡則的話題,殺那也會受影響,但當回家一看到我那可愛

如何有效的經營大學

國內各大學為了搶學生,不惜迎合學生的口味,降低畢業門檻(降低修業學分),甚至降低大學教育手平,刪除退學條款,一一都在降低學校之品質,部分學校更是使出各種花招來引起學生。其實後半段班之大學想要招收到學生,長遠的作法不外兩種,一是提升學生品質,另外一個是讓每一位畢業生都有就業機會,或甚至協助其創業。另外外國學生(外籍生)和僑生是不可忽略的來源。 從僑生到外籍生,有兩個明顯的現象;現象一,僑生多來自東南亞之華裔而外籍生多來自世界各地非華裔之窮國;現象二,僑生來台多半自費而外籍生八成以上為台灣給予獎學金,近年僑生日益減少,而外籍生逐漸增加,在經濟上對國家整體而言是負成長的(減少自費增加公費)。這種人數之虛長並未帶來是教育經濟的成長。 如果分析僑生之組合;從人數而言,大部分來自兩個國家,港澳和馬來西亞;從學費種類而言,這兩個國家之僑生較為富有,九成以上為自費生;從程度而言,馬來西亞學生勝略一籌;九七以後港澳回歸,大陸經濟成長,八成以上之香港學生轉往大陸。馬來西亞十年前開放私立大學成立後,學生也逐漸減少。這就是為何僑生人數不在之主因。 過去馬來西亞因種族之意識,華族在其國內國立大專教育之受限,紛紛前往他國;另因大中華之民主懷念,有部分學生從國中就被父母按排到以中文為媒介之獨立中學就讀,他們九成九已和其國內國立大學絕緣,而這類學生之升學路徑,多為台灣和大陸,按人數順序排列為,新加坡、澳洲、台灣、紐西蘭、英國、美國、大陸。近十年來,開放私立大學成立,除了該國之私立大學外,英國和美國紛紛到馬開設分校或TWIN學程,因此來台之人數也逐漸減少。然而因該國之私立大學外,英國和美國各大學學費昂貴,仍有很多學生無法就讀,因此各私立高中開始轉型,朝向技職體系發展。因此台灣各技術學院就成為他們最好的升學管道。 修平技術學院,彰師大和明新技術學院,抓緊機會,邀約馬來西亞九間私立高中校長來台(馬來西亞董總技職局林美燕主任、居鑾中華中學廖偉強校長、馬六甲培風中學賴興祥校長兼董總學生事務局主任委員及學務委員會副主任、崇正中學曾桂安校長兼董總師資教育局主任委員、峇株華仁中學陳蔚波校長、麻坡中化中學陳蘇弟校長、古晉一中葉宗元校長、詩巫公教鄭文牘校長、笨珍培群獨立中學黄信淙校長、古晉三中沈燕梅校長。),辦理研討會,志在尋求學生。因為來台就讀之馬來西亞學生中,九成以上來自這九所高中。各校應該設計一套辦法,提供這些

如何構畫理想之安養樂齡村

地點:馬來西亞檳城 銀禧老人院 日期:九三年九月六日 馬來西亞早期由英國統治,為了開發錫礦大量引進了印度和中國大陸勞工來到這塊殖民地開墾。1935年,為了紀念英皇佐治五世登基廿五週年,英國政府尋求謝XX捐贈一塊面積大約12公頃之土地,提供作為這些無依無靠,沒法回返中國大陸之年邁中國勞工之收容所,並由社會各階層民眾籌募基金,建造了一間間獨立房舍。如今演變為安養和養老機構,並接納各種族群,凡沒有子女奉養、無依無靠和沒有經濟能力之年邁老人,經轉介和申請,就可以成為院內一員。凡在這裡居住者,不但吃住免費,且對有能力協助維護園區之清潔、環境養護和安全維護者,更有零用錢之領取。 這一個容納二百八十名、一年支出一千萬新台幣之安養及養護院,如何在沒有收費下,尚能正常營運,是本次專訪該院最寶貴的收獲,透過這種模式,可以讓國內未來安養及養護院有一個經營的方針和模式。其實該院最大之財源來自其經營管理妥善之基金,由以往幾次之募款,成立基金和無給制之管理委員會。其次的經濟來源靠者每年固定和非固定之捐贈,其包括金錢和食品等。另外該院的大禮堂、停車場、花圃和部分空地之租金,是維持該院開支之重要收入。中央政府按人頭每年撥款補助兩百六十萬,另州政府也補助廿萬。未來將規劃中等收入之老人(有子女但沒有時間照顧)──樂齡村,透過中低價收費,來維持收支平衡。

醫護人員在職繼續教育的最佳方案-遠距教學

醫護人員在職繼續教育的困境-醫護人員在臨床工作一段時間後便可能和學術研究產生脫節的現象,衛生署為了醫護人員在臨床工作而不忘記學術研究,並不時吸收新的醫學知識,鼓勵各醫護人員在特定的年限內參加相關學術活動並取得學分。這本來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然而因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成效不佳。專科醫師在三年內依各專科必須集滿三百個學分不等;藥師在兩年內必須修滿廿四個學分;醫檢師每年需修廿五學分,而醫管師也必須在兩年內修滿五十個在職教育學分。然而在工作日夜繁重下,對這些醫護人員來說這規定成為了他們的夢魘。目前各學會辨的繼績教育都集中在北、中、高三大城市,且大部份是上班時間,對於偏遠醫院的醫護人員和開業醫師而言時間和距離又是另一夢魘。偶爾有個輕鬆的假日能和家人吃個溫馨的晚餐,卻因為要到老遠的地方參加繼績教育而泡湯,永遠活在高度壓力下。 以下是美國聯邦教育部教育統計中心於一九九八年十月至九九年三月間作了一個全國性的抽樣調查的結語: 〔聯邦教育統計中心所作的調查研究其結果顯示出,不論在課程上或學程上,或人數上,遠距教育將會越來越普遍。由於影視和電腦科技的發展,更多的機構將會使用更先進的網路技術和雙向同步互動影視技術從事遠距教育,由於『遠距教育』在時間、空間上,較傳統的教育方式更具彈性,更能吸引社會大眾,其所佔的地位,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將更形重要。由於遠距教育授課方式,教材的準備等等和傳統的課程有異,因此,對現有的機構,或多或少總有影響。為因應『遠距教育』日趨重要的趨勢,許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如現有教育機構其組織結構的調整,高教機構教職員職務的變化和如何因應新的職務。遠距教育學程的品質和甄別標準,專利和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以及如何促使社會大眾有公平的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等等都應全盤詳細研究,及早規劃,才能有效的運用遠距教育,提昇全民的教育水準。(本文作者現任職於美國教育部國家教育統計中心)〕 以上結語明顯指出遠距教育的重要性及可行性,不但可以解決時間和空間限制,更可減少南北往來的奔波,縮短學習的時間提高品質,節省民眾時間和金錢。在職繼續教育的目的應該是提昇醫療水準的品質,而不應是增加醫護人員的困擾或負荷,抑或是圖利某學會,所以只要能把新的學問傳達給會員,任何方法都應該可接受,更不應對新的科技產生排斥。 在其他各行業的在職進修上已投下上億的投資,然被應用在醫護人員在職進修課程上,接受度卻不高,為了探討其中

網頁設計話乾坤(一)

圖片
本題目主要在探討專業網頁之製作,內容將分為行業別和其他兩類分別作討論,行類別的網站主要在同行的網站作比較,其他類主要是選擇優美或專業化網站,和不專業的網站來加以討論,讓學習者有更深入的了解專業網頁的製作    劣 --摘自http://tw.myblog.yahoo.com/bg7089/ 黑底配白字基本上是OK,但背景有白點和灰點,而文字又用白色,字樣變的不清楚。 灰底配白字讓眼睛很吃力。 上面太多空白,浪費了許多「黃金空間」,違反了專業網頁設計原則。 網站沒有主題,沒有slogan更沒有個人logo,基本上呈現出非專業感。 功能項目加了許多「可愛的照片」,會讓上感到不成熟之觀感。

申請制vs給予制

六年前有幸擔任某校電算中心主任,我一上任就推行email「給予制」,且必須終身可以使,主要是效仿我恩師李主任的佳作。從他美式的開放作風,我學了非常多治理學校的方針。當時在他的大力推動下,全台北醫學大學(當時為台北醫學院)的學生幾乎都使用學校email為其最主要的通訊email,也因此帶來許多治理的方便及好處。然而我一指示這個議案後就和中心內部的各組員起了很大之衝突,系統組任為許多國立大學都在執行「申請制」的email制度,為何我校要改為給予制,似乎不想執行;另網路組更威脅我說永久保留 email是違法行為,教育部電算中心會不贊同。 所謂申請制就是當新生到校後必須透過一定的手續,來完成申請email帳號的手續,甚至有些學校必須親自到電算中心辦理。所謂給予制是當新生確認報到後,就把他們基本資料倒入,並建立好預設之email帳號(通常是學號)及密碼(先以亂數參生,但可以修改)。學生只要到故定入口,輸入其學號、出生年月日和身份證(通常部分號碼),就可以看到其email帳號及密碼,並可以進行修改。先者為“老大式”管理的方式,而後者是以“服務顧客為尊”的方式。後者的作法讓同學可以很方便一到校就即刻可以用email,有受善待之感覺。在台北醫學大學更針對新生作email使用促銷活動,讓所有新生愛上這個帳號。其實說穿了前者已執行多時,現要有所改革會增加其工作量,尤其一開始,都已輕鬆習慣。突然有新業務當然抗拒。許多國立大學從去年才剛時漸漸採用給予制,主要也就是“老大思想”和“多作不如少作”的心態。然而Student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學生關係管理)的概念逐漸成熟,這些老大式的管理面臨考驗,才開始作改制。 其實同學是不是用學校之email看似沒什麼大不了(在許多老校長和大主任的心理),其實當深入分析後,就可知到其差異有多大。從行銷及經營管理角度而言,要把產品送到客戶手中,最重要的是通路(channel)。對大學而言email便是輸出理念、宣傳、訊息、和向心力給同學最重要的通路。在這快速形的社會,數位行銷已成為熱門行銷手法,沒有學生會每天無聊到各處室的網站去瀏覽了解消息,整合所有訊息,透過email轉送給同學是世界「百大」的無不朝這目標邁進。透過學校email作為學校和學生溝通的橋樑;通過學校email進行向心力充電;利用學校email各校友募款及消息之互動;

數位行銷發展之未來影響(二)--電視主持人之寒冬即將來臨

台灣電視綜藝節目主持人之選用,是否和觀眾喜好度有關,就像台灣之新聞媒體取材和報導是否也和民眾喜好度有關?一樣值得商切和討論!目前國內無論是A卡抑或是B卡綜藝節目主持人,其內涵都不足,除節目互相抄襲、虧損小牌藝人、小卡拍大卡馬屁、節目一層不變外,更有許多主持人光靠一張無恥的嘴,製造許多低俗文化,或推出沒有內涵之戶外節目,主打帥哥或胸大女為訴求,節目低俗,都是其共同特點。 未來台灣走向更國際化、許多媒體法令之修改(如製播分離策略)、或網路的頻寬更加大、或收視率可以更精準計算(multi-play platform),許多優質的國外節目將會進入台灣市場。國外節目因價格之優勢(如韓國,節目重複賣段給各國)、內容細緻(如美國和日本)、豐富文化內容(如大陸)。廣告委播之模式改變、網路廣告成長之擠壓、消費指數滑落、國外媒體之市場競爭等上述種種因素,將加速目前這些沒有水平之綜藝節目的淘汰率。屆時觀眾也許更有眼福,但國內之電視之製造相關行業將會跟隨電影業腳步,逐漸步入需要依靠政府補助來維持。其實為了民眾的權益,為了讓民眾有選擇好節目之自由,全面開放良好之節目進入台灣電影市場是合理的方向,走向正規市場機制,讓這些不成氣候或不求長進之電視媒體自我淘汰,也許會讓更好更高水平的節目出現。 許多平面報章媒體被殘酷的網路資訊所淘汰(沒人更在報章登廣告),而數位行銷的成熟與衍化,將是另一波殘酷的來臨,許多大眾媒體廣告將被縮減,而製作成本很高之綜藝節目將是被波及的對象。 資料參考: 臺灣綜藝天王紛遭“收工” 一線主持人有價無市. http://yule.sohu.com/20080623/n257677845.shtml

數位行銷發展之未來影響(一)--您會不會是下波受影響的行業

兩年前因數位行銷之Process策略把其焦點放在email marketing時,曾經有許多學者想找尋一套有效之方法,來完成email tracking [1],甚至還有網站推出許多Using Ad Tracking Tools[2]。筆者當然也不例外的找尋各種有關email tracking之方法,甚至提出有效之n-1之email forward tracking黃金指數,後因為windows IE 6.0以後之actvieX功能被取消,而有關研究才停止,也為筆者省下一筆專利申請費用。 本來筆者也認為網路廣告因缺乏第三者之有效裁判(judgement),來計算有效之廣告,因為當時yahoo被許多業者告發灌水事件。許多人想找尋一套方法,以便建立third party公司,作為廣告業和產品商中間之公正單位,甚至筆者曾一度一相情願的認為大廣告公司如奧美一定會投資。而今觀察數位行銷之手法和策略,有效之廣告(接到email者打開並看到內容,且把此信轉給他人)不再會成為產品商委託廣告之保証,有效銷售量之廣告才是未來數位行銷之Process。因此結合網路通路行銷+銷售才是取得廣告之保証,傳統媒體之電視購物台就是典型之未來產品商尋找的對象。 這些創新之行銷結合銷售手法將擠壓了原來廣告之大餅,依靠廣告為生之傳統媒之出入也會逐漸減少。第一波受擠壓最嚴重的就是大眾平面媒體──報章(民生報之息燈,中時之裁員),未來三到五年將會逐漸影響其他媒體,如電視和廣播,有關跡象可以從有視電視公司改用低價之主持人就可看出端倪。 1. The Biggest Problem with your Marketing? Email Marketing Software and Services.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mailworkz.com/articles/marketing_problems.htm 2. Using Ad Tracking Tools . Email Marketing Software and Services.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mailworkz.com/articles/adtracking.htm

什麼是數位行銷?

許多人把數位行銷和電子商務、網路拍賣、或網路上進行交易同等化,其實數位行銷是應允新經濟及新媒體時代,所推展出嶄新經營行銷之觀念及方法,且日新月異,每天都有層出不窮的方法和策略,徹底改變了整個行銷的遊戲規則。又因各種技術和新工具的推出,有許多數位行銷的議題和問題,等待各專家解決。 傳統行銷(marketing)的策劃注重在4P’s策略── 產品策略 (Product)、 價格策略 (Price)、 促銷策略 (Promotion)和 產品定位策略 (Positioning)。數位行銷因可量化性(accountable)提高而增加三個特殊的策略(extra 3 P's),這些策略在傳統行銷時代是無法呈現的,其中包括 個人化策略 (Personalization)、 程序化策略 (Processes)和 驗證回饋策略 (Proof)  [1] 舉一個簡單行銷手法為例──「廣告」,傳統廣告只負責把四個概念傳達給民眾,如產品的各種特點;定價之走向和定位;最作出一個自認或和業者共同滿意的手法,對大眾播放,達到傳遞訊息之目標而結束任務,也就可以向業者收取廣告費。然而在數位行銷手法上,和傳統廣告有著截然不同的方法,除了必須擁有傳統廣告之元素外,必須先針特定對本產品有購買或有能力購買的對象事先了解(Personalization),進而利用特定之網路程序(Process)如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strategic link development, email marketing,….etc [2] 等進行銷手法,最後透過特定方法統計有效率(透過廣告購買產品之百分比)向產品業者收取費用。因此有許多傳統廣告業者都停留在產品之「推廣」,而不願更踏出一步作「銷售」(sale)或「通路」(channel),而未來行銷(marketing)或廣告必須兼任通路之任務,並按「銷售量」收取廣告費。這個時代已離開我們不遠,各相關產業如果不從事這方面之研究進行策劃,將會面臨生存的挑戰。 數位行銷經營不是只為客戶建立網站,部落格或拍廣告片,這些只是行銷中之一個策略──Process,它必須是從「認識有效客戶」(identify your target audience)開始;「設定目標」(set your objectives),其包括銷售數或預定影響數量;決定「

劇本寫作參考(一)---特洛伊--木馬屠城(四)

特洛伊城大王子赫克托──一個已消失在現今社會之人物 特洛伊城大王子──赫克托(Prince Hector)(艾利克巴納飾 Eric Bana)──正直勇敢的悲劇英雄,他和阿基里斯惺惺相惜,可惜卻在戰鬥中被政治所利用。為了保護自己那個懦弱不敢承擔責任(或者說沒有能力承擔責任)的弟弟,以及為了保護自己所熱愛的子民們而戰鬥!明知不是阿基里斯對手,而仍然出戰,那種勇負責任的豪邁,令人肅然!戰爭,正是男人與男人之間光明磊落的決鬥,鬥的不僅僅是武力,更是一種不畏死亡的尊嚴!而當赫克托戰死後被阿基里斯拖在戰車後淒涼地賓士在黃土之上,一陣黃沙騰起,何其悲壯,他輸了,但是他的勇敢讓所有人感受到了英雄的氣概! 他不只愛他弟弟,他的國家,他的妻人(雖然不好看),他的子民,更愛他可敬的敵人。明知是死亡之約,卻不畏死,明明可以用亂箭射死對方,卻用身軀來換取尊嚴。為了保護自己的弟弟,不惜違背道義,是他死亡的始末。從離開斯巴達的船上,作出選擇自己弟弟的決定之當時,他已預知未來會發生之事件,最後他也因這個錯誤而付出了生命。明知是死亡之戰,為了國家和戰士尊嚴、為了國家免於滅亡(了結阿基里斯的仇恨)、他選舉了大愛,犧牲生命和妻兒之小愛。 這男主角的一身作為是目前社會上最欠缺的,因此大家特別疼惜,他的死亡帶給觀眾的情緒掉入谷底,愁悵惘然。台灣過去之政治人物中有好幾個這種風範之人物,然近十幾年來,民主政治掛帥後,社會上之領導人少有這種風範人物,所以才難能可貴。前陣子中部有號縣長為了讓受糸縣民更快得到幫助,而作出了便宜行事的方法,最後丟官座牢,試問現今社會又有那些政治人物肯這樣為民犧牲呢?是民主政治的錯?社會風氣敗壞?真正用實際行動和個人生死或自由來保護人民的行動已不多見,即使出現也不盡然會讓人民感動。金錢和主體意識已成為人民喜愛的目標,難怪這部男主角之義行讓人嘩然。

劇本寫作參考(一)---特洛伊--木馬屠城(三)

斯巴達的皇后海倫--以情色慾念和愛情亡國奇女子 斯巴達的皇后──海倫(Helen)(黛安克魯格飾 Diane Kruger)──劇中唯一的花瓶,遇到小王子帕里斯後,慾惑情迷,一次再一次的偷情,最後為了追尋她的真愛,背叛他的丈夫身,為了幸福企圖掙扎,雖偶有良心發現,但為時已晚。為了她,希臘諸國團結一致,一堆英雄戰死沙場上,而特洛伊因此滅亡。 她是一個會被情慾所迷惑的典型女子,為了追求個人情色慾念和愛情,背叛丈夫多次偷情,雖身為皇后擁有一切,卻得不到溫柔和夢幻的情愛,在偷情高手帕里斯的挑逗下,陷入了不可自拔之情慾,假如她是尋常老百性,跟情夫跑了可能就一了百了,但她偏偏是皇后,偷跑時又不小心被人看到,最後禍害了國家和人民。她也是劇中最該死而不死的人物。 世上有許多類似這種典型的女人,尤其政要商人之另一半,或最高夫人,得不到老公每天之呵護和情愛,轉而找尋其他樂子。除了男人外,有的把重點轉移到名牌、珠寶、股票等,鬧得滿城風雨,在所不惜。劇中女主角的另一處境是被迫婚姻,嫁給一個自己不愛之老粗,老公權力大,有錢有勢,又好色。社會有不少女性會有相同之處境,老公是老粗,有錢好色(對外面女人),自己雖活在榮華富貴,卻又沒有受到柔情似水的情愛呵護,不免蕩漾出一絲偷情或一夜情之慾望。

劇本寫作參考(一)---特洛伊--木馬屠城(二)

小王子帕里斯--不折不扣之二世敗家子 特洛伊城──小王子帕里斯(Paris)(馬修•馬斯登 飾)──被通靈的姐姐預言,長大成人必將給特洛伊帶來滅頂災難。為了個人之情慾,偷走了斯巴達之王米奈勞斯之妻子海倫皇后,造成米奈勞斯無法忍耐的羞辱。以致造成國家之滅亡。他在和米奈勞斯戰鬥時一付激昂堅持,卻在兩下子被打敗,呈現貪生恐懼的向其哥哥求救。 其本上他是自私無能,風流無恥之徒,喜歡偷情專門玩弄女人,凡商人之妻子和女祭司都是他的獵物。本身沒有什麼能力,沒有作為在當時的社會更稱不上是一個男子漢。為了個人情色慾念,不顧任何後果,犧牲全國人民、親人、和整個國家。作事沒有思考更不負責任,稱雄好勇切又不堪一擊,貪生無勇,是一個不折不扣之二世敗家子。然而他卻是劇中最該死而唯一不死的重要主角,他的存活讓人搥心頓足。 現今社會有許多二世主,包括企業家之二世主,政治家之二世主,甚至領導人之家庭成員,都有類似情節。仗著上一代之錢或權來滿足私慾,不顧其家人和父親之家業,或不顧老百性之生死或苦難。可是法律卻無法制裁他們,有得走法律漏洞、有得遠走他鄉、有得還在法律保護傘下受闢護。

劇本寫作參考(一)---特洛伊--木馬屠城(一)

本片取材自荷馬的史詩【伊裏亞特】(Illard),被公認是西方文學的經典,也是古代文學中最受人推崇的代表作。本人對文學不具興趣,也不準備看這部電影,然而現在卻為他作影評,實在有點遇外。其主要因素有兩個: 一是我搭車到台北,因前一天睡眠充足,沒有睡意,而公車上播了這部電影,強迫觀賞──結論──公車上強迫性行銷有商機。 二是看完這部電影後非常驚訝的是劇本之編寫手法,能把一本枯燥無味之文學作品演成一部充滿感情和扣人心弦的作品──是國內導演,編劇所缺乏的。為了不讓國內編劇只會編劇只會寫一支火材,兩桶汽油之粗俗劇情,而寫下了這一編,期望未來學子,把視野加大,不要只停留在那不成熟之愛情和打殺的劇本,而應昇華為更深層之內心戲,才能步上國際舞台。這部影片中的每一位角兒都是現實社會人類行為之寫照,清晰了描繪人類之正義、私慾、尊嚴、親情、愛情、友親、敵人之間互相之珍惜和矛盾、無耐、與民主,可說是社會之寫照。 學生在編寫劇本時因人生歷驗不足,要描繪一本有血有淚之劇本不易,且國內電影產業萎縮,製造本土片將不再有成本效益,唯有放眼國際,才有發展空間,選擇國際性主題,或熱門主題,如目前國際議題──能源危機(沒有石油的時光...)、神秘主義故事(而不是鬼故事)、無知的世界或未來、生命的探索(如我最後七天的日子)等,加入感動和憾動人心之劇情,和溫馨正義之片段,再加入淒涼沒有人性的無情社會事件。特洛伊--木馬屠城就是一部可以供參考的劇本,雖不盡完美,但作為編劇初學入門,是一個非常好的觀摩片子。 中文片名: 特洛伊--木馬屠城--希臘和特洛伊的一場戰爭 英文片名: Troy 類型: 動作、劇情、戰爭、愛情 導演: 沃夫剛彼得森 Wolfgang Petersen 編劇: 大魏畢諾夫 David Benioff 演員: 布萊德彼特 Brad Pitt、艾瑞克班納 Eric Bana、奧蘭多布魯 Orlando Bloom、西恩賓 Sean Bean、彼得奧圖 Peter O'Toole、黛安克魯格 Diane Kruger、莎芙朗布洛絲 Saffron Burrows 主角介紹: 本本最精華所在就是各成員之角色扮演,它描繪了現實社會許多不同人物舉止,讓人痛恨卻又無耐(特洛伊城──小王子帕里斯)、讓人崇拜而又惋惜(特洛伊城──大王子赫克托)、讓人欣賞卻又欲殺之(希臘第一武士──阿基里斯)、讓人生氣

如何提出一個特色之畢業專題研究計畫(二)

2। 專題計畫簡報的意義 提供畢業專題的大方向,並檢閱和系所目標及所學方向是否一致 互相觀摩各組的專題,作為進程的假想競爭對象 啟動畢專開發所需要的動力和進度藍圖 讓系上其他老師知道本組所需要的支援,取得額外的資源 3। 專題規劃的過程 確立主題範疇 組內腦力激盪 定義專題類型 尋找該擅長該領域的指導老師 定義研究的使用者對象 資料收集分析 想像專題完成時的作品 規劃甘特圖並著手進行

如何提出一個特色之畢業專題研究計畫(一)

研究計畫書的意義 「研究計畫書」是一份書面的文件,陳述欲進行研究之內容,包括解釋 研究目的 、 研究設計 和 研究假設 等,詳細而有系統性的描述研究方法 研究計畫:   -經過設計的全面性計畫、方案與策略   -藉此獲得研究問題之解答   -應指出        -研究目標達成之任務       -研究問題欲得之答案       -研究假設的理論背景       -研究方法的確實可行       -研究成果預期的貢獻

大學生學習方法十要和四個原則

大部份學生進入了大學校門,仍採用中學時期的學習方法,雖然花出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但仍事倍功半,成績低下,產生自卑感,有的甚至因此對學習產生恐懼感和厭惡感。小部份同學發現大學課程和老師的教導方式好像輕鬆很多,開始鬆懈,到了快畢業才發現什麼都沒學到,徬徨無措。 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在大學裏,學生除了要有刻苦鑽研、堅韌不拔的治學精神外,還需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參與學習意識。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而不是過多地依賴教師的幫助。提倡大學生參與各種學習活動,把每一個活動當成實習的場地。 閱讀和思考:大學生需要更多閱讀和思考,對記憶的要求,則不及高中時期。求理解,重運用,不去死記硬背。“博”與“深”。知識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體系,一般說來,具有某種專長的個人,僅能對一、二門學科進行深入研究,而對其他學科僅能作一般性的瞭解。 組織的整體聯繫與整體結構:在大學學習中,必須遵循整體性原則,把各種知識作為相互聯繫的整體來對待。對任何知識的理解,總是以已有經驗、知識為基礎的,只孤立起來去學知識,是學零件而不是學整機的。零件固然要研究,這樣才能深入,但離開整機去研究零件,是研究不清楚的。 辯證思維:思維是事物的反映及事物的本質、聯繫相關係的反映。認識的辯證過程是“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並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大學生看問題的方法,應當是“從個別想到一般,從特殊想到抽象”。 深入學習:大學生們在學習中萬萬不可被這些定理、概念抽象的外表所蒙蔽,要努力發掘它們內在的、活生生的東西,要從感情上去理解它們。因為,任何概念是抽象的也是具體的。掌握概念不僅是從個別到一般的過程,而且也包括一般再回到個別的過程。只有經過這樣的反復才能真正掌握概念。從一般到個別的過程就是概念的運用過程 創造假設問題:善於從大家以為沒有問題的地方作出假設,再用“舉反例”的駁斥方法,一層一層地剝去假像,去偽存真。 正確判斷力培養:判斷與邏輯推理及類比推理有聯繫。大學生要養成正確判斷事物的習慣,切不可憑主觀臆斷而望文生義。 掌握時間管理:踏進大學之校門,你將面臨的新的環境和對學習、工作(或生產)、家務(住宿)的選擇,可能使你感到困惑。但必須處理好上述三者的關係,從時間上加以管理是至關重要的。 分數不再是重點:大學之學習不是依獲得高分數而學習、而是以探求知識為動力去學習。手腦並用,學問思辨行統一。 大學學習方法因人而異,但正確的學習

大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

大學生想要有效地學習,除了上課注意聽講,仔細記筆記等常規方式以外,還要注意多管道搜集資訊;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書報,雜誌應該隨時留心一些報刊,書籍中有關學習技巧。對感興趣的主題可加以收集,圖書館有效地利用學校或所在城市的圖書館,閱覽室,查找與自己學習有關的內容。網路作為一種方便的資訊管道,對網路更可以善加利用。現在很多教育考試網站有大量的文章和免費資源可以下載還有很多教育機構推出了網路遠端教育,有條件上網的同學可以參加這類培訓。 在大學上課的時候,教授所講述的內容常常遠超乎教科書之外,儘管台上講得頭頭是道,台下的你也聽得津津有味,卻常常在下課之後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記住多少他們說過的話。 增進「學習」和「記憶」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做一份完美的筆記。但要每一堂課都能作出一份完美之筆記是有點困難,故共筆是一個折衷的辦法。成立共筆小組,共同完成一份完美之筆記是大學不可缺少的功課。然而對於自己熱愛之科目就必須自己作好筆記,若你能有效地整理筆記,你的理解力和記憶力都會同時增長,也能讓未來的你,在回顧自己的所學所聞時,不至有所遺漏。 一份完整而又有系統的筆記時,所需具備的各項方法和技巧: 課前預習 ──課前,先查好書本中專有名詞的定義與解釋,或是把預習時吸收到的觀念帶到課堂上,要求自己帶著基本概念去上課,一邊聽講,腦海中也更能迅速的組織上課內容,筆記自然能做的通順而流暢。 調整好心理上的準備──在每次上課前,花些時間複習上一堂課所抄的筆記。並配合你的課綱進度表,看看這次上課的範圍,如此一來,你便已經準備好可以主動參與課程了。 上課時注意各種提示──老師會提醒你需要注意的重點,例如:「這之間主要的不同點在於 …… 」「另一個重要的特質是 …… 」「其理論基礎為 …… 」「這個到時候會考!」「想想看 …। 」「你們認為 …怎麼樣?」「這一點相當重要,要記下來!」老師的聲音和抑揚頓挫也會給你一些重點的暗示,而這些暗示則顯現出所講內容重要性的差異。

如何調整學習方法?

進入大學後,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變成了以學生為主導的自學模式。課堂講授知識後,學生不僅要消化理解課堂上學習的內容,而且還要大量閱讀相關方面的書籍和文獻資料。自學能力的高低成為影響學業成績的最重要因素。這種自學能力包括: 獨立確定學習目標, 對教師所講內容提出質疑,查詢有關文獻, 確定自修內容,將自修的內容表達出來與人探討, 寫學習心得或學術論文等從舊的學習方法向新的學習方法。 因此每位大學生必須具備: (一)計劃性學習:學習計畫是實現學習目標的重要保證。如果學習毫無計畫,整天就只能忙於被動地應付作業和考試,缺乏主動地自覺地學習。看什麼,做什麼,學什麼都心中無數。他們總是在考慮“老師要我做什麼”而不是“我要做什麼”。 (二)完整學習的環節:有調查表明:在學習過程中進行預習----上課----復習----作業----小結這五環。這說明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方法仍然存在傳統與被動的狀態之中,沒有真正掌握主動學習的能力。而被同學們忽視的預習、復習、小結等環節正是檢驗大學生是否具有自學能力的重要特徵。 (三)深入學習:在學習新知時應,對書的部分內容作記號;細讀分析段落,掌握層次段意;綜合研讀全文,弄清各段之間關係,掌握全書中心。生讀書時要善於找出重點和難點,如找不到學習的突破口,眉毛鬍子一把抓,看後也不知所云。 (四)善用圖書館和網路資源:要熟悉並充分瞭解圖書館藏書和書刊的編排與類別,快速查索圖書資料,習慣於去圖書館閱覽、查閱和選借圖書。懂得透過網路到專業的區域找尋深入的知識,關鍵字的利用是主要之關鍵。

如何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

學習是大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大學教學體制,學習方法和生活方式都與中學有著明顯的不同。能否儘快適應全新的大學學習生活,直接影響四年的學業,並間接影響以後的工作、生活。 新生入學以後,在思想上要有這樣一種認識: 生活:透過各種有利條件來發展自己、提高自己,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和社開始學習和社會聯繫和溝通。 學習: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通過多種管道(圖書館、老師的聚會、網路、課堂、同學互相討論、協助老師專題研究),提高自己各層面的知識和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 探討: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大學的學習方法與中小學的方法差別很大。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變成了以學生為主導的自學模式,課堂講授知識後,學生不僅要消化、理解所學內容,而且還要大量閱讀相關方面的書籍和文獻。 學生自學能力的高低成了影響學業成績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新生學習方法的調整也就成為必然。許多大學生把大部分的時間花費在網路聊天和電動遊戲,如果上了大學還有時間在這兩種玩意上留置,代表您還未捉到大學生學習方式。

報業之命運

三年多前幾家報業陸續停刊,經過那次洗牌後,留下幾間負有使命和財力雄厚之報業在苦攙這個難挨的市場。一年多前民生報之停刊天驚動了整個媒體界,今中時報業的轉型和裁員,加速了第一波重新洗牌之來臨。未來台灣之報業將可能是三分天下,三大報業集團天下,它們也可能是由政治力量在背後苦攙,或外資投入。 未來不管是三分天下,或雙雄稱霸,抑或是四足鼎立,然而它們都必須朝向“multi-play”之媒體架構。目前看來由港資的報章似乎在問津國內報業寶座,但該集團如果不擴展到其他媒體,將來經營上肯定很辛苦。以多供平台“multi-play”架構而言,它跨足了影視(電視)、語音(廣播)、文字(報章期刊)、及網路,可說是跨越了『過去媒體』與『未來媒體』。在成本效益上大大的提高,一份製作成本產出四大領域之媒體內容,比起單一人馬之採訪和製作便宜許多。也許有許多媒體從業員刻意去忽視它的存在,但它將一步一步呈現。未來記者必須具備十八般武藝,從錄攝影、到配錄音、至文稿排版,必須樣樣精通,交到播放組時,就一次四道媒介一起播放刊載。 因為部落格興旺,公民新聞出現,和各網頁資料之豐富,讓許多以民生為主軸之報導的報章刊物,面臨極大之威脅。民生報首當其衝中箭落馬。網路之world wide web具備了各傳統媒體之功能,且更具備傳統媒體沒有的優勢:它似乎沒有篇幅之限制(文章內容之增加對成本影響不大)、可以收錄很久,當您想到它時,一兩個關鍵字就可快速提供您許多相關文章、因為內容可以經多時多人的修正新增(wiki),內容之豐富及深入是現有其他傳統媒體不及之處、最後和閱聽人即時直接溝通,閱聽人與閱聽人彼此之互動,都是現有傳統媒體無法提供之服務。 身為媒體人或新聞工作者,本來就必須要有前膽之觀察力和創新能力,面臨這一個全面之革新須要作預期之準備和應允方法。美國預測二十年後紙張呈現方式的報紙將在美國市場上消失,也許在台灣這種現象來臨的更快。全新的方式、特定的內容、呈現的手方、特殊的經營模式,都是未來必須改變的方向,以求報業更長遠的經營。如果沒有更前膽的未來觀,那倒閉是唯一的命運。

數位時代下的傳播產業革命—新媒體概念

圖片
數位時代下的傳播產業革命—新媒體概念 誰將成為21世紀傳媒贏家?是每位媒體經營者最有興趣的問題,然而對那些從未曾預期未來發明發展的業者而言,危機或許將會在不預期下降臨而來。自2005年到2006年,國內中央日報、中時晚報、民生報、自由晚報、台灣日報等大報相繼停刊。這些當年在報業響噹噹的報社,在停刊前一兩個月,許多員工和主管事先都未有所警覺,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沒有變革之平面媒體逐漸失去競爭力,大勢所趨已勢不可擋。再者就連政府所經營單位之各種小眾刊物也逐一停刊,2007年1月考選部的「考選周刊」也不敵網路之侵襲,宣佈停刊。曾經陪大家成長之科學刊物「牛頓雜誌」也宣告修止。傳統紙本媒體不分政治背景,也不國界,一一面臨嚴峻的考驗,急速需求新的營運重模式。據美國研究指出2043年將是美國紙本報紙存在的最後一年。 大陸媒體自改革開放後澎湃發展,面臨這無情網際網路之擠壓,雖然作了部分之改變,許多報業大量投入「網路版」報紙,但仍面臨重重危機。純粹報紙由紙本改為網路版,沒有找到有利之營運模式,抵擋不了重大之支出,最後還是會面臨停刊之命運。 自網路革命以來,「 新媒體 」觀念漸漸形成,這個新媒體集結了各種以往既有之特色外,更擁有傳統媒體沒有的新科技,尤其Quad Play ( 四網合一 )之提出,它結合了行動服務、影音、通訊和網路的綜合功能。沒有地方和時間限制的快速「產生」、「儲存」、「檢索」、「處理」與「傳輸資訊」之特色科技;傳達了:「聲」、「色」、「形」、和「光」是知覺器官的延伸與發展;並追求,「時效性」、「智慧性」、「互動性」、「個性化」;進而『提供』與『交換』,「知識」、「新聞」、「娛樂」、「事務」、「市集」,都是傳統媒體無以對抗之致命點。 許多有線媒體業者都聲稱其平台有Quad Play的功能,但假如要民眾改變習慣或增加太貴之設備,來應合它的功能,就非常難以達成Quad Play之目標,就以廣播而言,它有特殊的聽眾,這些聽眾因特殊狀況(如正在開車)沒法選擇其他媒體,而廣播是唯一的選者,如果有線媒體業者沒有廣播的頻道,即使有Quad Play之功能,Audio為主的客戶就很難掌握。因此一個新的經濟體──資訊化(informational)、全球化(global)、與網絡化(networked)的經濟體將會出現,透過整併,集團化和機動化的組織再造,以網路為基礎的第四媒體(新媒

提高老人個人經濟能力

圖片
提高老人個人經濟能力 過去因為經濟效益的考量,老人照顧品質始終未受到重視,縱有各種向政府立案及報備的規定,但究竟是否真正切合老人照護的標準和需要,怠無疑議。未來針對民眾對安養退休生活的願景,創新經營模式之研擬,及實務深度訪談之研究顯得非常重要,除了提供現況外,並擬具體規劃方案,以裨益未來創新經營模式的推動。 圖一、一般人和學習規劃老人之人生階段圖 另一波社會問題 人口老化帶來了另一個社會問題──自殺;當人類從0歲到20歲是學習的階段,人類和一般動物最大的差別在於學習的時間很長,人類的大腦可以裝置的內容是超過您現有的一萬倍;20到60歲是為家庭奮鬥的時間,到了60歲為退休年齡。然而這時他將面對五個痛苦的失落(5Ls)-「失去了工作」 (Loss of Job);相繼的「失去地位」 (Loss of Social Status);子女長大求學離家或自主家庭,「失去子女」 (Loss of Children);其父母長輩也相繼離開人間,「失去父母」(Loss of Parents);最後其健康也隨著時間越趨向功能退化,「失去健康和機能」(Loss of Health and Functionality),這種種的打擊造成了自殺很大的原因,尤其是女性,當伴隨著更年期和憂鬱症的來臨,都會產生無名的自殺的意圖。這些都是5Ls所引起的憂鬱。目前的退休安養規劃-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會因資源不足,讓老人開始等待死神的來臨(圖一)。 圖二、退休族群五個痛苦失落 (5Ls) 化阻力為動力 我國未來人口結構圖形將由青壯之燈籠型態,逐漸進入高齡之金鐘型態,其所引起的衝擊,則是可以高度預期的。國人年輕時為學習、為家庭奮鬥,往往犧牲了個人理想之奮鬥,退休時子女長大求學離家或自主家庭,父母長輩也相繼離開人間,更有空間開始規劃退休的終身學習,實現未完成的理想。以活到老學到老為宗旨,安排知識學習與技藝傳承,使退休者能老有所為,開創一番不同之生活環境。開創退休族群的潛在特質:經由知識學習與技藝傳承,來開發退休族群的潛在特質與興趣,進而找出自我學習價值所在,而將原有之特質轉化成優點,繼續貢獻服務於社會。實現未完成的理想:將其優點經協助轉變成事業或商品,創造退休者人生事業第二春,進而能實現人生未完成理想。 圖三、退休族群五大最高峰(5Hs) 退休族群在退休期間有著人生五大最高峰(5Hs

在地老化vs就地掩埋

Aging in place,既所謂的 「在地老化」 在美國非常盛行,大約兩年前國內的學者和官員紛紛提出在地老化的方案,以效法美國的老人政策。表面上好像我國的老人政策非常先進也很得宜,然而政策的提倡者並未真正站在老人所需之立場,更對台灣的地區和環境不甚了解,一味地仿效美國,把台灣老 人 陷入孤獨和無助 的退休生活。 美國地域很大,各州各郡的差異也非常大,從飲食、作息、口音、生活方式和氣候等不盡相同,因此機構型的安養方式,不只會讓這些退休者遠離家鄉,原來的老家從此被丟棄荒蕪( 尤其是他們的文化中年輕人早年就已離家 ),老人一旦來到新環境差異太大,較難適應,因此「在地老化」是較為合適的。況且美國福利制度良好,人口也比較多,在經營老人退休生活上具有經濟規模,各類的周邊設施可以相對配合,老人的價值可以再次昇華。 反觀台灣,地勢不大,南北生活差異也不明顯,氣候也沒多大的差異。南部或北部老人退休後居住於中部,在適應上不會有多大問題。台灣老人福利本來就不健全,各城鄉的福利和環境也有所落差,一旦就地老化資源不夠,在經營上因經濟規模不足,城市老人生活會較好,鄉鎮的老人就不一定會很好。在處理老人問題上,就地老化就像把他們 當成垃圾般的就地掩埋 。 老人退休後,如果可以在機構裡過著獨立的生活,成立老人終身學習的規劃,給予各方面之輔導,彌補其年輕時失去或來不及完成之願望和興趣,不但可再創新價值,更能創造身心健康之老人,所謂「老有所依」的「依」不再是指「子女」,而是指 「 忘我的學習 」 ,這些心無旁務的老人,學習的專心程度肯定不輸給旁務一籮筐的大學生,再創新價值就不再是不可能的。這種退休安養不再是「 就地掩埋 」,而是「 資源回收,價值再利用 」。這樣的機構生活肯定比起那度日如年等待那一天來臨之「就地老化」更有生活意義和價值。因此政府應該集中資源,規劃一個設備齊全之中心機構,而不該分散資源大量建置許就地老化場所,然後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作有效的經營。集中資源全面輔導,建置有彈性之生涯,肯定是退休老人較響往的樂園。